【特别提醒】本网站为独立运营平台,与市场上其他平台无任何隶属关系!如需采购MiniSAR产品与数据采集服务,欢迎直接联系:150-110-63408(微信同号)
×
全极化SAR载荷:极化信息提取与应用-微型SAR/SAR数据采集服务平台【MiniSAR】

新闻资讯

news

全极化SAR载荷:极化信息提取与应用

2025-08-14 来源:MiniSAR

全极化SAR载荷在此基础上,通过发射和接收不同极化状态的电磁波,获取目标的全极化信息,极大地丰富了对地观测数据的维度。这些极化信息包含了目标物体的几何形状、物理特性、取向以及表面粗糙度等丰富信息,为遥感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工具。

一、全极化SAR载荷工作原理


1. 极化基础概念

极化是指电磁波在空间传播时,电场矢量的方向随时间变化的方式。在SAR系统中,常用的极化方式包括水平极化(H)和垂直极化(V)。全极化SAR系统能够发射和接收四种极化组合的电磁波,即水平发射水平接收(HH)、水平发射垂直接收(HV)、垂直发射水平接收(VH)以及垂直发射垂直接收(VV)。不同极化组合下接收到的回波信号携带了目标不同方面的散射特性。

2. 极化散射矩阵

全极化SAR系统通过测量目标对不同极化发射波的响应,得到极化散射矩阵 S。对于单基地SAR系统,极化散射矩阵是一个 2×2 的复矩阵:



其中,\(S_{HH}\)和\(S_{VV}\)为同极化分量,\(S_{HV}\)和\(S_{VH}\)为交叉极化分量。实际研究中,依据单基系统和天线互易定理,通常认为\(S_{HV}=S_{VH}\)。该矩阵内元素的相位和幅度,可清晰描述目标的电磁散射特性。

3. 极化信息获取流程

全极化SAR载荷工作时,发射机发射不同极化状态的电磁波脉冲。这些电磁波遇到地面目标后发生散射,散射波被SAR天线接收。接收系统将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放大、下变频等处理,然后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提取出不同极化通道的幅度和相位信息,最终构建出极化散射矩阵,为后续极化信息提取奠定基础。

二、极化信息提取方法


1. 基于极化分解的方法

极化目标分解是解译目标散射机理的重要手段,通过将总散射功率分解为不同散射机制的贡献,从而提取目标的物理特性。常见的极化分解方法包括基于模型的分解(如 Freeman-Durden 分解)和基于特征值的分解(如 Cloude-Pottier 分解)。

Freeman-Durden 分解将极化数据建模为三种散射机制的组合,即面散射、体散射和二面角散射。通过分析这三种散射机制在不同地物类型中的占比,可以有效区分不同的地物类别。例如,在森林地区,体散射占主导;而在建筑物区域,二面角散射较为明显。

Cloude-Pottier 分解则基于极化散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将目标分解为不同的散射类型,如各向同性散射、偶极子散射和螺旋散射等。这种分解方法能够提供目标的极化取向信息,对于分析具有特定取向的地物(如农田中的行播作物)非常有用。

2. 极化特征参数提取

除了极化分解,还可以从极化散射矩阵中提取一些特征参数来描述目标的极化特性。例如:
(1)极化熵(H):用于衡量目标散射的随机性。熵值越高,表明目标散射机制越复杂,可能对应于植被覆盖区或粗糙表面。
(2)平均散射角(α):反映目标散射的主要机制类型。较小的 α 值通常对应于面散射,较大的值对应于体散射或二面角散射。
(3)极化相干矩阵元素:如\(C_{11}\)、\(C_{22}\)等,它们分别与不同极化组合下的散射强度相关,可用于定量分析目标的散射特性。

3. 深度学习方法在极化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其在全极化SAR数据处理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深度学习模型(如卷积神经网络 CNN、循环神经网络 RNN 及其变体等)能够自动学习全极化SAR数据中的复杂特征,实现更精准的极化信息提取和地物分类。通过大量标注数据的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可以挖掘出传统方法难以发现的极化特征与地物类别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分类和信息提取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全极化SAR载荷极化信息的应用


1. 地物分类与识别

在地球观测领域,全极化SAR极化信息对于地物分类和识别具有显著优势。不同地物类型(如植被、水体、建筑物、裸地等)在不同极化组合下的散射特性存在明显差异。例如,水体在 HH 和 VV 极化下通常表现为低后向散射,且 HV 和 VH 交叉极化分量极小;而植被由于其复杂的结构,呈现出较高的体散射特征,交叉极化分量相对较大。利用这些差异,结合上述极化信息提取方法,可以实现高精度的地物分类,为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发展监测、生态环境评估等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

2. 海洋监测

在海洋研究中,全极化SAR可用于海面风场反演、海浪监测以及海冰探测等。海面的粗糙度与风速密切相关,全极化SAR通过测量不同极化状态下海面的后向散射系数,能够反演海面风矢量。其中,VH 极化归一化雷达截面与风向和雷达入射角无关,仅与风速密切相关,更适合复杂气象条件下的海面风矢量反演。对于海浪监测,全极化SAR数据可以提供海浪的方向谱信息,有助于研究海浪的传播和演变规律。在海冰探测方面,不同类型和厚度的海冰在极化SAR图像上呈现出独特的散射特征,从而可用于海冰的分类、范围监测以及冰情评估,这对于航海安全和极地资源开发至关重要。

3. 森林资源监测

全极化SAR在森林资源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极化分解得到的体散射信息可以估算森林的生物量。由于 P 波段SAR信号能够穿透一定厚度的植被冠层,欧空局的 BIOMASS 卫星搭载的全极化 P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载荷,能够获取森林覆盖层下的信息,为全球碳循环建模及地表覆盖层 “穿透测绘” 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此外,极化信息还可用于森林高度测量、森林病虫害监测以及森林砍伐和火灾后的恢复评估等。森林病虫害发生时,树木的物理结构和水分含量改变,其在全极化SAR图像中的极化特征也会相应变化,从而实现早期监测和预警。

4. 地质勘探

在地质领域,全极化SAR可用于地质构造分析和矿产资源勘查。不同岩石类型和地质构造在极化SAR图像上呈现出不同的纹理和极化特征。例如,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在极化图像上可能表现为线性或弧形的异常特征。通过分析这些特征,可以推断地下地质结构,为矿产资源勘查提供线索。某些与矿产相关的蚀变带或矿化体,其表面的极化散射特性与周围岩石不同,利用全极化SAR数据能够识别这些异常区域,提高矿产勘查的效率和准确性。

尽管全极化SAR载荷在极化信息提取和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全极化SAR数据量庞大,对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其次,极化信息的解译和定量分析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于复杂地物场景和多种散射机制混合的情况。此外,不同地区和应用场景下,极化特征与地物属性之间的关系存在差异,需要建立更具普适性的模型。



MiniSAR聚焦于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制造研发,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机载SAR轻型MiniSAR无人机载MiniSARSAR数据采集服务SAR飞行服务等。如您有相关业务需求,欢迎联系!




上一篇: 下一篇:MiniSAR抗干扰技术:跳频与频率分集的协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