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储层压力是一个关键参数,其变化直接影响着油气的开采效率、油藏的稳定性以及后续开发策略的制定。准确监测储层压力变化,对于优化油田生产、预防地质灾害(如地面沉降、地层破裂等)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储层压力监测方法,如井下压力计测量、试井分析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压力信息,但存在空间覆盖范围有限、监测成本高、难以实时大面积监测等局限性。随着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
MiniSAR干涉测量法作为一种新兴的监测手段,逐渐在油田开发监测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
一、MiniSAR干涉测量法的基本原理
MiniSAR是一种利用微波进行成像的雷达系统,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特点,适用于多种搭载平台,如无人机、卫星等。其工作原理基于合成孔径原理,通过雷达平台与目标区域的相对运动,模拟出一个大的虚拟孔径,从而提高雷达的方位分辨率,能够获取高分辨率的地表图像。例如,当MiniSAR搭载在无人机上对油田区域进行观测时,无人机按照预定航线飞行,MiniSAR在飞行过程中持续发射微波信号并接收目标区域的回波信号,经过一系列信号处理后生成高分辨率的 SAR 图像。
2. 干涉测量原理基础
干涉测量技术是MiniSAR用于监测储层压力变化的核心技术。其原理基于雷达波传播的相干性,当雷达波在地表反射时,会受到地表形态和介质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回波信号的相位发生变化。通过比较不同时间或不同视角下的雷达回波信号,提取出地表形变信息。假设在搭载平台上架设两部天线 S1、S2(或同一部天线在不同时间获取的信号),若由 S1 发射电磁波,S1、S2 同时接收从目标返回的信号。由 S1 或 S2 接收到的从目标 T 返回的信号之相位可以表示为特定的函数形式,其中包含波长、天线到目标的斜距等参数。两幅天线所接收到的信号的相位差与目标的高程、地表形变等因素密切相关。当两副天线所形成的复数影像精确配准后,对应像素值共轭相乘可以在每个像素得到相位差,形成干涉图或者干涉条纹图。
3. 储层压力变化与地表形变的关联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随着油气的开采以及注水等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压力会发生变化。当储层压力降低时,储层岩石骨架会因有效应力增加而发生压缩变形,进而导致上覆地层的沉降;反之,当进行注水等操作使储层压力升高时,可能会引起上覆地层的隆起。这种地表形变虽然通常较为微小,但可以通过MiniSAR干涉测量法进行精确监测。例如,在某油田,由于长期开采导致储层压力下降,通过MiniSAR干涉测量发现该区域地表出现了明显的沉降趋势,沉降量与储层压力的降低幅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通过建立合适的地质力学模型,可以将监测到的地表形变信息反演为储层压力变化信息,从而实现对储层压力的间接监测。
二、MiniSAR干涉测量法监测储层压力变化的优势
1. 大面积监测能力
与传统的点测量方式(如井下压力计)相比,MiniSAR干涉测量法能够实现大面积的监测。无论是搭载在卫星上对广阔油田区域进行宏观监测,还是利用无人机对特定重点区域进行详细监测,都能快速获取大面积范围内的地表形变信息,进而推断储层压力变化情况。例如,卫星搭载的MiniSAR可以一次性覆盖数百平方公里的油田区域,能够及时发现整个油田范围内的压力异常区域,为制定全局性的开发调整策略提供依据。
2. 高分辨率与高精度
MiniSAR具有高分辨率成像的能力,能够捕捉到地表微小的形变和裂缝。在干涉测量中,通过精确的相位解缠等技术处理,可以实现亚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的地表形变监测。这对于准确监测由储层压力变化引起的微小地表响应至关重要。例如,在监测储层压力变化导致的地面沉降时,MiniSAR干涉测量能够精确测量出几毫米的沉降量,为及时发现潜在的地质风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不受恶劣环境限制
油田通常位于偏远地区,可能面临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如沙漠、山区、高温、降雨等。MiniSAR干涉测量法不受光照、云雾、降水等天气条件的影响,也不受地形遮挡的限制,能够在全天候、全时段进行监测。例如,在沙漠地区的油田,即使在沙尘天气下,MiniSAR依然可以正常工作,获取可靠的监测数据,保证了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4. 时间序列监测优势
通过多次获取不同时间的 SAR 图像进行干涉处理,可以形成时间序列的地表形变监测数据。这有助于分析储层压力变化的动态趋势,识别压力变化的速率、周期以及异常变化情况。例如,通过对某油田数年的时间序列MiniSAR干涉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储层压力在每年的特定开采阶段会出现规律性的下降,而在注水补充阶段又会逐渐回升,这种动态变化规律的掌握对于优化开采节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 数据获取
(1)平台选择:根据监测区域的范围、地形条件以及监测精度要求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搭载平台。对于大面积油田区域的宏观监测,卫星搭载的MiniSAR是较好的选择,如欧洲空间局的一些 SAR 卫星任务能够提供全球范围的高分辨率 SAR 数据;对于局部重点区域的详细监测或需要快速响应的监测任务,无人机搭载的MiniSAR更为灵活便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随时调整飞行航线和监测时间。
(2)参数设置:在数据获取前,需要根据监测目标和区域特点设置MiniSAR的相关参数,包括雷达波长、信号带宽、入射角、极化方式等。例如,对于储层压力变化监测,通常选择能够较好穿透地表且对微小形变敏感的雷达波长;较大的信号带宽可以提高距离分辨率,更精确地捕捉地表细节;合适的入射角和极化方式有助于增强对特定地物特征的响应,提高干涉测量的精度。
(3)数据采集:按照预定的航线和参数设置,搭载MiniSAR的平台对目标油田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在采集过程中,需要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数据采集的连续性,避免因平台晃动、信号中断等问题影响数据质量。同时,要记录好每次数据采集的时间、位置等辅助信息,以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2. 数据处理
(1)辐射校正:消除不同 SAR 图像之间的辐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由不同卫星过境、大气条件、地形和传感器变化等因素造成。通过辐射校正,使不同时间获取的 SAR 图像在辐射亮度上具有可比性,为后续的干涉处理提供准确的数据基础。
(2)几何校正:调整图像的几何位置,确保不同 SAR 图像的对应点能够精确对齐。这包括干涉图对准、共轭对准以及多普勒中心频率的校正等步骤。精确的几何校正是保证干涉测量精度的关键,只有图像精确配准,才能准确计算出相位差所对应的地表形变信息。
(3)干涉图生成:将经过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的两幅或多幅 SAR 图像进行共轭相乘,得到干涉图。在干涉图中,同一区域的像素点在不同图像中的相位差被直观地表示为干涉条纹,这些条纹的疏密和分布反映了地表形变的程度和范围。
(4)平地效应消除:由于地球表面的平坦地形也会产生一定的相位差,导致干涉图中出现密集的明暗相间条纹,这会掩盖真正由地表形变引起的相位变化信息,不利于后续分析。通过特定的算法去除平地效应,突出因储层压力变化导致的地表形变所产生的相位差信号。
(5)相位解缠:从干涉图上直接获得的相位是值在 (-π,π) 之间,相位存在 2π 的模糊。相位解缠就是从干涉图中恢复真实相位的过程,通过特定的算法,如图形模型解缠、最大似然估计等方法,确定正确的相位整周数,从而得到准确的相位值,为后续计算地表形变提供可靠依据。
3. 压力变化反演
(1)建立地质力学模型:根据油田的地质构造、岩石力学性质等信息,建立储层压力与地表形变之间的地质力学模型。该模型通常考虑储层岩石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孔隙度等参数,以及上覆地层的厚度、密度等因素,通过理论推导或数值模拟的方法,确定储层压力变化与地表形变之间的定量关系。
(2)反演计算:将经过相位解缠等处理得到的地表形变信息输入到建立的地质力学模型中,通过反演计算求解出储层压力的变化情况。在反演过程中,可以结合其他已知的地质和开发数据,如油水井的产量、注入量等信息,对反演结果进行约束和优化,提高反演的准确性。
(3)结果验证与校准:将反演得到的储层压力变化结果与实际的油水井压力监测数据(如有)或其他已知的地质压力信息进行对比验证。如果存在偏差,分析原因并对地质力学模型或反演参数进行调整和校准,以提高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经过多次验证和校准后,得到的储层压力变化监测结果可以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四、MiniSAR干涉测量法在应用中面临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1. 大气效应影响
(1)影响机制:大气中的水汽、温度和压力变化都会导致电磁波在穿越大气层时产生随机相位延迟,这对MiniSAR干涉测量的精度造成显著影响。例如,在潮湿的天气条件下,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会使雷达波的传播速度发生变化,导致相位延迟,从而在干涉图中引入噪声,影响对地表真实形变的判断。
(2)应对措施:采用大气校正模型对干涉数据进行校正,如利用大气数值模式(如 ERA5 等再分析数据)获取大气参数,通过这些参数对干涉相位进行校正,消除大气延迟的影响。此外,还可以利用多景 SAR 图像进行时间序列分析,通过统计方法减弱大气噪声的影响。例如,对同一区域在不同时间获取的多幅 SAR 图像进行干涉处理,通过分析大气噪声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规律,采用合适的滤波算法去除大气噪声干扰。
2. 相位解缠误差
(1)误差来源:相位解缠过程中,由于干涉图中存在噪声、低相干区域以及地形复杂等因素,可能导致相位解缠错误,使恢复的真实相位不准确,进而影响地表形变和储层压力变化的反演精度。例如,在山区等地形起伏较大的区域,相位解缠算法可能会因为复杂的地形相位变化而出现错误。
(2)应对措施:采用多种相位解缠算法相结合的方式,如将图形模型解缠与基于最小费用流的解缠算法相结合,充分利用不同算法的优势,提高相位解缠的准确性。同时,在进行相位解缠前,对干涉图进行预处理,如采用滤波算法去除噪声、通过相干性分析识别并标记低相干区域,避免在这些区域进行错误的相位解缠。此外,利用地面控制点(如有)对相位解缠结果进行验证和校正,进一步提高解缠精度。
3.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信号干扰
(1)干扰情况:在一些地质条件复杂的油田区域,如存在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或者储层岩石性质变化较大的区域,雷达信号在传播和反射过程中会受到复杂地质结构的影响,导致信号散射和衰减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干涉测量的效果。例如,在断层附近,由于岩石破碎和地质结构的不连续性,雷达信号可能会发生多次散射和反射,产生异常的相位变化,干扰对储层压力变化引起的正常地表形变的监测。
(2)应对措施:结合地质勘探数据,对复杂地质区域进行详细的地质结构分析,建立地质结构模型。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根据地质结构模型对雷达信号进行补偿和校正,减少地质结构对信号的干扰。同时,采用多极化、多角度的MiniSAR数据采集方式,通过分析不同极化和角度下的雷达信号特征,提取更准确的地表形变信息。例如,利用多极化数据中不同极化方式对地质结构的敏感程度差异,选择对储层压力变化敏感且受地质干扰较小的极化通道进行分析,提高监测的准确性。
MiniSAR干涉测量法作为一种先进的遥感监测技术,为油田开发过程中的储层压力变化监测提供了一种高效、准确、大面积的监测手段。通过利用MiniSAR的高分辨率成像和干涉测量能力,能够实时获取地表形变信息,并通过地质力学模型反演储层压力变化,为油田开发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尽管在实际应用中面临大气效应、相位解缠误差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信号干扰等挑战,但通过采用相应的应对措施,如大气校正、优化相位解缠算法以及结合地质结构分析等,可以有效提高监测精度和可靠性。
MiniSAR聚焦于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制造研发,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机载SAR、轻型MiniSAR、无人机载MiniSAR、SAR数据采集服务、SAR飞行服务等。如您有相关业务需求,欢迎联系!